我“核”我家
发布时间: 2019-11-04

19638月的一天,爷爷和另外两名同事由辽宁省某水电局调入甘肃404(保密的核工业基地都使用代码)工作。当时水电局接到人事调令并没有同意放行,但当招人的专员将调令拿给水电局领导看后,他们就通知爷爷即刻准备办理调动手续,因为调令签字落款上写着-----周恩来。

屹立在西北戈壁滩上的404厂,是我国建设最早、体系最完整、规模最大、政企合一的核工业基地。中国第一个军用反应堆,第一条核材料生产线都在这里建成与投产,从源头上保障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、氢弹、第一艘核潜艇的成功研制。

爷爷作为参与404厂军用反应堆及核材料生产线的建设者,在踏上那片陌生荒漠的时候,便开始了他接下来为核工程建设奉献的32年。因为当时的保密要求,爷爷只告诉家人是去外地参与工程建设,具体去哪里、去多久谁也不知道。在来到404的第一年,爷爷也只与奶奶简单的通过几次书信,报个平安,寄信地址写的是兰州市**号信箱。所幸第二年,奶奶带着爸爸和叔叔作为家属也来到了404,一家人也得以团聚。

19649月我父亲随奶奶来到404。当年父亲7岁,正是小学入学的年纪,但因为这次随迁比较突然,原本已经在辽宁老家办理了入学手续,这次来到404错过了矿区(404所在地区对外称为矿区)的小学招生。而那段时间,爷爷的工作很忙,爷爷刚把妻儿安顿好,就出了一次半个多月的差。后来19641016日,人民日报发出了一篇号外: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。是加强国防建设的重大成就,对保卫世界和平的重大贡献。我国政府发表声明,郑重建议召开世界各国首脑会议,讨论全面禁止和彻底销毁核武器问题。

爷爷在404主要参与建设二分厂的801工程,也是我国第一座军用钚-239的核反应生产堆。当时中苏关系破裂,原计划由苏联提供的设备和设计资料全部停止。由于缺少关键设备及设计方案,工程一度被迫停工。但在全国大力支援之下,801项目的建设者自力更生,大力开展了反应堆设计和设备的制造工作。反应堆设计方案由二机部设计院承担,一机部和二机部成立联合设备设计及制造小组,反应堆核燃料元件由202厂(包头核燃料元件厂)负责,电子仪器、控制仪表由三机部提供。就这样依靠全国大协作,反应堆建设的设备仪器几乎全部国产。经过四年的艰苦努力,安装的设备、仪器一批批运到了二分厂,确保了反应堆的安装进度。801项目于19661015日开始首次装料,19661020日反应堆启动成功。1967617日,我国第一颗装铀氢弹爆炸试验成功。19681227日,我国第一颗装钚氢弹爆炸试验成功。

60年代国际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,为加强战备,将我国生产力布局由东向西进行战略调整,毛主席提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。1969年,爷爷带着家人前往四川广元的821厂(第二套801反应堆)及重庆涪陵的816厂(第三套801反应堆)参与三线工程建设。当时前往三线建设的口号是:备战备荒为人民,好人好马上三线。因为三线工程主要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山麓中,交通闭塞,大型设备的运输极为困难,上吨重的设备依靠人推马拉一批批运往建设项目。生活方面,建设者们没有现成的居所,只能住在当地老乡家中。因为821816项目都是801堆的复制堆型,设计图纸和物资准备已比较成熟,工程进展相应较为顺利。现在821816旧址都已开放,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

70年代末,随着国家工作重点转向经济建设,核工业由军用转向军民结合,主要以核能、核技术的和平利用为主,进入了以核为主,多种经营的新阶段,开始了第二次创业。80年代先后在浙江海盐和广东深圳开工建设了秦山核电站、大亚湾核电站。19923月,国务院对实验快堆(快中子增殖堆)项目批准立项。实验快堆是国家“863”计划最重大项目,于20005月开工建设。20024月,我母亲有幸前往北京房山参与快堆项目建设。2011721日,机组成功实现并网发电。

20087月我从大学毕业,来到广东阳江核电站参与工程建设。阳江核电项目是国家确定积极推进核电建设方针后,国家一次核准开工建设最大的能源建设项目,规划建设6台我国自主品牌CPR1000技术的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机组。核电是国之重器,核电的安全、健康、可持续发展,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,有利于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,有利于促进节能减排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。阳江核电6号机组计划于2019年实现商运,届时阳江核电一期项目将全面建成。阳江核电的设备制造主要由国内企业(上海电气、东方电气、哈电集团等)承担,关键设备国产化率超过85%,六台机组平均国产化率为83%,为提升中国装备制造业水平做出了一定贡献。

1963年到2019年,我的祖辈、父辈和我有幸见证了中国核工业从起步、摸索、成型、两弹一艇、军转民、核电起步、核电发展等阶段。很多时候,我们的人生轨迹就是随着父辈们的选择而确定下来的。小时候就常听爷爷说,他们那一辈人为国家核工业建设做到了献完青春献终身,献完终身献子孙。如今,我作为一名核电站工作者,时刻秉持一次把事情做好的理念,在这里守护核安全、敬畏核安全,为核电事业奉献青春。为此,我骄傲、我自豪!